ed4d0b2dc0bbffff20677e620b506731.jpg
 
走在身心靈領域的這條路上,一路有貴人相扶持,我很慶幸在我20歲讀大學夜間部的時候,大學的英文老師巴里是奧修的門徒,她常常跟我們講在印度奧修社區普那發生的趣事。有一天,她很興奮的跟我們說,他的哥哥謙達那幫奧修寫了一本書叫「道之門」。

巴里老師問我們要不要看一看這本「道之門」,要我們對修行有正確的觀念。當她談起了奧修眼睛會發光,我們都很喜歡聽她講普那,奧修社區靈修中心裡所發生的一切事情,聽她談靈性的課程是那麼有趣。我們班的同學大部份都有工作,是比較有錢的學生,二話不說都買了「道之門」這本書。
 
我後來寫巴哈花精占卜卡這本書,也是謙達那義氣相挺,神奇塔羅出版社幫我出版的,這因緣真是奇妙。
 
29064126_873002706157663_8743701251728540624_o.jpg
 
後來我進入新時代身心靈領域的時候,又碰到了巴里老師,她當時的身份已經從大學教職員退休,過她理想中的靈性生活,每年固定二次去普那朝聖,順使幫忙買水晶靈擺,是什麼樣的勇氣使巴里老師轉換跑道,變成台灣彩油的老闆?這是二種截然不同的工作,她卻轉換的很好。
 
巴里老師知道我的情況,想要做自己喜歡的工作之後對我說:「不行!你不能沒有生活費,不能沒有錢用,妳來幫我賣彩油吧!」就這樣,我突然有了一個新的身份,成了台灣彩油的經銷商。
 
當時,我的媽媽很迷奧修,也迷催眠,我們去找廖閲鵬老師買了一整套的催眠CD,從廖閱鵬老師那裡得知了催眠的祖師爺葛吉夫先生,是當代神祕學大師,就去書店買了葛吉夫大師的傳記「第四道」這本書回家看。
 
葛吉夫先生是一位當代傳奇人物,他在不同時期有很多的身份,最廣而知名的身份有神祕學家,第四道靈修師父,同時他也是位成功的商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當他跟你談靈性的時候,可以談到宇宙行星對應到音樂裡的音符,是絕對的神祕學靈性大師。當他在做生意買賣東西的時候,跟你討價還價銖錙必較,看起來就像是絕對的商人無誤,連奧修提到他都讚不絕口,是奧修口中偉大的「師父」。
 
第四道的學問到底是什麼呢?
 
葛吉夫很尊重與靈性轉化有關的傳統宗教和法門,並把它們採用的不同方法總結為三類,再創造出自己的第四道:
一丶 著重於駕馭身體的「苦行僧之道」
二丶基於信仰和宗教情感的「僧侶之道」
三丶專注於發展頭腦的「瑜珈士之道」。
四丶他把自己的教學稱為「第四道」,這條道路同時在上述三個方面下工夫。這條道路所重視的不是紀律、信仰和靜心,而是喚醒另一種智慧——瞭解和理解。
 
葛吉夫曾經說過,他個人的希望就是以他的人生和教學,將一種對上帝的全新概念以及一種全新的世界觀帶給世人。
 
 
下載.jpg
 
葛吉夫大師的書給了我一個很好的生命方向,在我踏入身心靈領域的時候成為一座指引方向的燈塔。一個人能夠怎樣的活出自我?有絕對的精神力量,有靈性也有絕對的物質。我的生命靈數陽曆是358商人的數字,農曆是369剛好也是心靈的數字。因此,我很快地接受了第四道這本書裡面的內容,並且以此為工作目標。
 
現在想想還真是捏了一把泠汗,我從事新時代的教學也十幾年了,很慶幸在一開始就建立了好的觀念。使我進入身心靈領域衣食無缺,每個月憑自己的力量,也能付5萬元的工作室房租和房貸,還能有多餘的零用錢到處去上課,買一些有的沒有的器材來使用,前前後後學費器具花了超過150萬元,再重新唸一次大學心裡系也花不了這麼多錢,在栽培自己的路上,這一段學習歷程,豐富了我的人生閱歷生活,我多麼的感謝自已願意這麼做。
 
和同行老師聊天,才明白自已有多麼幸運,很多追求身心靈成長的人,經過這麼多年的歷練洗禮,到頭來一事無成也無所獲,他們不注重物質,也不注重世俗的一切如婚姻小孩,他們嚮往自由,應該說他們追求了空性,誤以為空性是靈性上的自由,所以荷包空了什麼都空了。一直到年紀有了,時光流逝才明白年輕的時候錯過了什麼,年輕時任性追求自由,追求自我的後遺症所留下的空白,要用老年衰退的體力來工作無法退休。
 
如果一個人修行了,變成只能追求靈性上的生活,摒棄了物質世界的一切,出現野玫瑰性格,那就代表修行已經走入死胡同了,除非這個人已經退休,可以過著超然脫俗的生活,否則就是他的心曾經死過一次,或是週遭有這樣的人共同生活,訊息場互相影響的結果,使他感到精神壓力,而想要躲入幻想中的理想世界,當一切的紛擾都靜止了,疲累的身體想要休息,之後身體很容易生病或出現狀況來符合期待。
 
想到這裡我心裡無限的感謝,修習靈性成長的路上有很多陷阱,還好沒有迷失在空性裡,否則婚姻空了什麼也空了,還能保有婚姻和家庭過平凡的生活,要感謝我老公的包容,讓我過著自以為是的自由去追求靈性,在我想出國旅遊增加人生閱歷的時候也沒有阻止,讓我可以做喜歡的事情,這一路走來非常感謝。
 
感謝所有曾經幫助過我的貴人,也感謝所有來做過我個案的朋友們,真正的自由是靈性與物質世界同時達到自由,不要活在虛無飄渺的靈性之中,也能夠有看見這世界真實樣貌的勇氣,這世界不是只有充滿光和愛,有很多人仍然在受苦,有戰爭有疾病有不幸的摧殘,更多的是想要過得幸福喜悅的心願,引領格友們達成心中想要的目標,也勉勵我自己繼續往這方向走去。
 
Namaste
 

下載 (1).jpg

 
 
喬治·伊萬諾維奇·葛吉夫(1866—1949)把與實相有關的知識稱為真正的「素質層面的知識」,並且把它們看做一條從遠古流出的河流,流經一個又一個時代,一代又一代人,一個又一個種族。他認為這種知識是獲得內在自由和解放的必備工具。對於那些尋求理解在宇宙中的人生意義的人,葛吉夫說,探尋的目的就是衝破阻力找到這條河流。隨後需要做的就只是通過「瞭解」來實現「存有」(“to be”在本書中都翻譯成“存有”,指的是一種與具有被動性和非靈性的「存在」相比,具有主動性和靈性,更接近本體狀態的高等「存在」方式——譯者注)。但是,為了瞭解,他教導我們,必須要先搞清楚「如何瞭解」。
 
葛吉夫很尊重與靈性轉化有關的傳統宗教和法門,並把它們採用的不同方法總結為三類:著重於駕馭身體的「苦行僧之道」丶基於信仰和宗教情感的「僧侶之道」丶以及專注於發展頭腦的「瑜珈士之道」。他把自己的教學稱為「第四道」,這條道路同時在上述三個方面下工夫。這條道路所重視的不是紀律、信仰和靜心,而是喚醒另一種智慧——瞭解和理解。葛吉夫曾經說過他個人的希望就是以他的人生和教學將一種對上帝的全新概念以及一種全新的世界觀帶給世人。
 
第四道提出的第一個要求就是「瞭解自己」,葛吉夫提醒我們注意的這個原則源自遠比蘇格拉底時代更早的時期。靈性成長來自於理解,一個人的理解程度取決於他的素質水平。素質的改變可以通過有意識的努力來實現,這種努力旨在達到一種有品質的思維和感受,從而帶來一種全新的覺察和愛的能力。
 
雖然葛吉夫的教學可以被稱為「祕傳的基督教」,但他指出,真正的基督教原理早在耶穌之前幾千年就產生了。為了向實相敞開,為了與宇宙間的萬物合一,葛吉夫號召我們在「我是本體」的體驗中活出完整的「臨在」。
 
當葛吉夫開始寫作《所有及一切》這本關於人類生命的三部曲時,他把最後一本書,即第三部稱為《只有“我在”時,生命才是真實的》。他在書中提及的寫作目的是帶給讀者一種對「存在於實相中的世界」的真實洞見。葛吉夫於1934年11月開始撰寫這本書,但6個月後即停止寫作,後來一直沒有完成這本書。在1949年去世之前,他把他的著作交給了最親近的弟子珍妮·迪·薩爾斯曼,委託她「竭盡一切可能——甚至去做不可能的事——讓我帶來的東西發揮作用」。
 
在葛吉夫去世之時,他的追隨者分散在歐美各地。薩爾斯曼夫人的首要任務就是把他們召喚到一起來工作(在第四道體系中,「工作」指的是對內在下工夫或靈性的修煉——譯者注)。
 
其次就是為葛吉夫的教學設計一種可以帶來意識的具體工作形式。在葛吉夫去世後的40年間,薩爾斯曼夫人安排出版了他的著作,並且把他傳授的被稱為律動的舞蹈練習儲存了下來。薩爾斯曼夫人還在巴黎、紐約、倫敦以及委內瑞拉的加拉加斯建立了葛吉夫中心。在這些中心裡,她組織了共修團體和律動課程,參加者把他們共同的努力稱為「工作」。今天,通過這些弟子和其他追隨者的努力,葛吉夫的理念已經傳播到了全世界。
 
 
在接下來的《引言》中,薩爾斯曼夫人揭示了她是如何看待葛吉夫這樣一位傳統意義上的靈性「大師」的——他不是一個教授理論的老師,而是一個以他的臨在喚醒他人和幫助他人尋求意識的人。但她沒有談及她是如何以自己的臨在來進行教學的。薩爾斯曼夫人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帶有一種智慧,或者用她自己的話來說,一種「警醒的態度」,對她來說,活出她所教的東西就是一種存有的方式。
 
葛吉夫與薩爾斯曼夫人的角色是非常不同的。就像薩爾斯曼夫人自己所說的那樣,葛吉夫為他的學生創造了條件,他是影響每個人的主要因素,但他沒有采取一種有組織的工作形式,被他植入知識種子的不同弟子無法保持一種共同的努力。薩爾斯曼夫人呼喚大家共同認識到:葛吉夫走後,真正指引他們的是他留下的教導,大家唯一的機會就是一起活出葛吉夫的教導。薩爾斯曼夫人不斷地要求大家去理解葛吉夫的教導和分享對有意識的連線的體驗。她一再強調,那些必要的練習能夠帶來對實相全新的感知,帶來一個更為穩定的臨在。這種臨在就像是身體裡獨立存在的另一個生命一樣。
 
活出葛吉夫的教導意味著清醒過來,讓那個認同於自身日常機能的自我死去,並在對另一個空間、另一個世界的體驗中獲得重生。
 
 
22031967215930_358.jpg
 
第四道的一個基本原則就是工作要在生活中並且藉由生活來進行。薩爾斯曼夫人在她的《引言》中談到了這一點,並探討了葛吉夫帶給我們的靈性「道路」到底意味著什麼。密教知識的傳遞需要他人的參與,需要在葛吉夫稱為「學校」的地方一起來完成。
 
所有密教學校都有著覺察實相這一共同目標,但採取的方法和「道路」是不同的。葛吉夫把對一條道路的教導帶給我們,他不只是帶來了理論,而且帶來了一種特別的方法——一種「需要被活出來的生活」。
 
薩爾斯曼夫人對於「學校」的整體概念可以從她組織的各個中心的運作看出來。我們需要理解的是,她講述的學校是對教學內容進行集體練習的地方,而非一個獲取理性知識的學院。這些中心不是對外封閉的,加入時沒有既定的資質要求,也沒有按學習進展劃分的等級。中心裡面根本沒有老師。在開始的一段時間裡,參加者會在一個團體中工作,團體中有一個回答問題的帶領人。
 
隨後,在更為資深的團體中,大家只是互相交流。第四道是一條理解之路,不需要去信仰或服從一個非凡的領導者。正像薩爾斯曼夫人在本書中所寫的那樣,“教學是一種引導,只有能進行更深刻質詢的人才能擔負起服務的責任”。
 
薩爾斯曼夫人不斷地對生命的真相進行反思,並把她的想法寫在筆記本上。這種深刻的質詢是她教學的基礎,她會充分地利用每一次的會面。在每一次會面前她都會認真準備,在深思熟慮後把她想要帶到聚會中的東西寫下來。她一直儲存著這些像日記本一樣的筆記本,直到生命的盡頭。這些資料放在一起,就形成了一部有著40年曆史的編年史,體現了薩爾斯曼夫人一生在反思真相和傳播葛吉夫教學方面所做的工作。
 
在91歲時,她寫道:
「我在寫一本書,它講述瞭如何在生活中存有,以及如何活在兩個層面上。這本書會揭示如何來找到平衡,是從一個層面去到另一個層面,還是找到一個方法安住在兩個層面之間。我們的眼光必須超越和穿越我們尋常的思維,向頭腦的高等部分敞開。否則,我們就會卡在門檻前,而門卻打不開。」
 
當薩爾斯曼夫人在十年後去世時,她的筆記本經她小心儲存而完好無缺。對於那些她最親近的人來說,上面這段話就是對於這份遺產的一個清晰的指示:她希望這些資料可以幫助葛吉夫完成他的著作,闡明對真相的真實洞見,並且幫助他完成使命,把一個失落的知識體系帶回當代的世界。
 
薩爾斯曼夫人對葛吉夫以及他留下的工作都是全心地投入,將她自己的貢獻作為向他的「致敬」。她不斷地呼喚他人來活出葛吉夫的教導。這些品質在本書中都有所反映。她經常會去複述葛吉夫的話,有時會重複他的原話。例如,第85節關於八度音階的文字,她說是來自葛吉夫的;第92節關於分開注意力的練習,就是借用了葛吉夫第三本著作裡的文字。她使用葛吉夫的用語來教學,但卻加入了自己的洞見。例如,對她來說,「有意識的工作」需要掌管思維、感受和運動的每個頭腦或「中心」同時參與,這樣才能體驗到統一的臨在;這需要一定的「掙扎」,但這種掙扎不是為了對抗我們的自動化機能,而是為了達成保持臨在這樣一個積極的目標;關鍵是保持一種內在的「觀察」,在「覺察的行動」中「保持面對」;一個人必須要像體驗「第二個身體」一樣來體驗臨在,才能具有一種不受外界影響的穩定性和獨立性。
 
同時,薩爾斯曼夫人還發展出了自己的語言和說話方式——有力而直接。就像葛吉夫一樣,她不太在意傳統的語法和詞彙,不在乎比喻的連貫性,也不關心是否符合既有的科學概念。對她而言,她最在意的是在描述對意識的體驗時語義的清晰,為此,在某些地方甚至需要刻意作出不精確的描述。
 
我們需要就這本書的一些特殊性事先提醒一下讀者。對於生命的真相,以及葛吉夫關於如何活出生命真相的教導,本書中幾乎沒有作出描述和解釋。就像葛吉夫晚年時一樣,薩爾斯曼夫人堅持不去以理論的形式討論第四道的教導。當有人提出一個理論性的問題時,她會一概予以回絕:「你需要自己去尋找答案」。
 
對她來說,只有理論,或者沒有相關體驗的概念是不夠的——真相無法被思考。理性的頭腦中所擁有的知識,尤其是那些與「我們是誰」有關的想法都是一種對實相的阻隔和遮擋。所以,本書不是對最後終點的景象所作的描述,而是對一次實際旅程的記錄,包括走過的路線以及沿途的標誌。
 
薩爾斯曼夫人有她自己獨特的講話方式,她講話不但用詞獨到,而且衝擊力很強。聽她講話的人會覺得她非常精準地知道自己想要講什麼以及如何來表達。這在她的筆記本上可以得到證明,上面的文字顯示出她在四十多年間超凡清晰與連貫的思維。而她在每一刻所表達的其實不僅僅是字面的意思。薩爾斯曼夫人在《引言》中說到葛吉夫以他的臨在來教學,後面又寫到更高層面的知識可以通過理論和語言來傳遞,但傳遞者必須要對那些知識有親身體驗,並且可以把它們內在的生命力表達出來。這種表達需要以一種有意識的狀態來說話,從而在當下為那些可以跟隨的人指明方向。
 
這種教學方式需要非常專注,就像這本書中所反映的那樣。我們每次最多隻能吸收一節的內容,甚至最多隻能聆聽別人朗讀一節的內容。就像所有的體驗實錄一樣,對於薩爾斯曼夫人所描述的內在旅程,我們能夠理解的程度與我們能夠活出那些體驗的程度是一致的,也就是說,對這些體驗要有耳聞目睹的親身體驗。在這方面,本書與葛吉夫的第三部著作是一致的。他在那本書中預言過,書中的精華只有那些能夠理解的人才能夠接觸得到。每一個看到或聽人朗讀這本書的人都將能夠意識到有什麼是他已經瞭解的,也許更重要的是,他能夠知道還有什麼是他所沒有了解的,從而向一種未知的感覺敞開自己。這種感覺被薩爾斯曼夫人稱為通往實相的門檻。
 
這本書由珍妮·迪·薩爾斯曼的幾個家族成員和追隨者編輯而成。書中的內容完全取材於她的筆記本,只有少數的段落來自於她其他的文章。我們沒有試圖去分辨她從葛吉夫或別人那裡摘錄的內容。這些章節是按照素材中既有的主題來進行整理的,其排列順序大體上與內在工作的不同階段相呼應。雖然順序不是按照時間排列的,但一至四篇中的大部分內容都來自於她在葛吉夫去世後的十年間所做的筆記。在那之後,聆聽薩爾斯曼夫人講話的人已經可以從出版的葛吉夫著作中去了解他的理論了。這些著作在本書結尾處的人物背景介紹中都有列舉,其中還包括了對三的法則和七的法則這些宇宙法則的總結。
 

58000-gurdjeff-1-1024x576.jpg

 
譯者 序
如果說有一件事給我帶來了迄今為止最大的挑戰,那就是翻譯《生命的真相》這本書了。
想當初,這本書我讀了一部分,很聰明地意識到這是本曠世的經典好書,但同時又很傻地認為自己憑著對第四道的熱忱和一些粗淺的修習經驗可以把它很好地翻譯出來,並把第四道的精髓介紹給大陸的讀者。於是,在華夏出版社的支援下,我開始了翻譯工作。但是隨著翻譯的深入,我越來越覺得自己親手給自己的背上放了一個大大的十字架,想摘都沒辦法摘下來了。
 
且不用說這書近20萬字的長度,也不用提書中模糊晦澀的法式英語,這些都不構成讓人崩潰的決定性要素。本書最讓人崩潰的是文字所代表的那些讓人難以企及的修行體驗。這本書是第四道體系第二代傳人薩爾斯曼夫人積71年的第四道修為寫成的。不是一般的深刻,不是一般的難懂。它不是一本理論書籍,而是通過描述自己的體驗而進行的教導。每一次校對,隨著自己的成長,對一些要點都會有新的領悟和翻譯方式。但如此搞下去,這本書恐怕這輩子也翻譯不出來了。最後只能先罷手,安慰自己也許十年後可以再重新翻譯,搞個修訂版。
 
於是,在崩潰中掙扎著繼續前行。挑戰自己的毅力極限。書中的文字表面看很簡單,沒什麼高深的術語,都是很生活的詞彙。但是,就是因為簡單,每個詞包含的意思才廣泛,作何解釋都有可能。而畢竟我不是把第四道體系修習了71年的薩爾斯曼夫人,我無法站在她的高度去理解這些話,只能以自己十幾年粗淺的第四道修習體驗試著去理解、去詮釋。
 
薩爾斯曼夫人說的每一句話,我必須得吃進去,咀嚼半天,在內在先找到共鳴或者說相關的體驗(哪怕是我個人化的主觀體驗,也比沒體驗光用頭腦來翻譯強)才敢說自己可能理解那些話了。然後,基於這樣的理解,我才敢把這些體驗找到些對應的中國話再表述出來。此時翻譯的精確性已經跟語法和句子結構沒有關係了,最重要的是不同語言背後連結的體驗是否相同。
 
即使是這樣,對於讀者來說,如果沒有相關的體驗(哪怕是其他體系的),還是難以真正看懂書中的文字。即使有人號稱看懂了,但其實每個人依照自己的體驗附加在每個詞上的意義又都是不同的。或者說每個人自身的經驗造就了他對這本書的主觀理解。而這種主觀理解,可能離薩爾斯曼夫人想要表達的真相,已經差之十萬八千里了。道可道,非常道!語言是一種不得不用的不精準的溝通工具,尤其是在與修行有關的教學上。
 
如果你夠誠實、夠真實,可能你讀完書中這些文字會有種莫名奇妙的感覺。你會詫異地發現這世界上居然有人描述的一些內在狀態對你來說是如此陌生,甚至今生都還未曾體驗過。也有可能你會經驗到混亂。因為薩爾斯曼夫人一會兒對你的頭腦說話,一會兒對你的心說話,一會兒又對你的身體說話,有時又在同時對它們三個說話,而有時又在對你內在除了這三個部分以外的那個部分說話。幸好,在我翻譯的過程中有一些英國、美國、法國和加拿大的第四道老師可以為我答疑解惑。
 
翻譯這本書是我今年投入生命資源最多的一件事,也是我此生最值得和最無怨無悔的一件事。我不想唱高調,說什麼這是為了大眾的覺醒,為了宇宙的進化,那些都不是我能夠做主的。最重要的是在這翻譯的過程中,我不得不提升自己,不得不拔高自己的能量狀態,以便能夠真正領悟書中的內容。為了翻譯,我不得不精進,不得不玩命地去領悟。還有什麼比這更大的收穫呢?
 
親愛的讀者,如果你試圖經由閱讀這本書而掌握一個結構完整的理論體系,那麼你一定會失望。如果你強行去理解去附會書中所描述的體驗,你也會得非所願。在此,將我的閱讀方法介紹給大家:將本書中的每一個章節都當作一篇靜心的引導詞,敞開自己的內在去跟隨這些話語。有不懂的地方不用糾結,直接滑過,閱讀完一節(以阿拉伯數字標註的節,本書共140節)後,再回過頭來進行一下反芻。去感受一下自己內在有什麼樣的體驗被引發,再借此去反思一下自己的修行中和生活中與之相關的部分……
 
這本書是一部你可以收藏和參照一生的經典著作,無論你在自我成長的道路上走出了多遠,本書都是一面鏡子,它可以照見在這條路上你已經領悟了什麼,但更重要的是可以照見你還未曾領悟的東西,而那些東西恰恰為你昭示了前進的方向。
 
在本書即將付梓之際,我想在此感恩所有曾經給予我支援的人。首先是葛吉夫基金會的老師們:英國的Annette Courtenay-Mayers女士、Maggie Bede女士和已故的Chris Thompson先生,美國的Stuart Smithers先生,加拿大的Jack Cain先生,法國的Christopher Jacq先生。此外還有高子舒女士、寧偲程先生、張潔小姐、謝芸女士、李雪柏女士、周沫小姐、於明先生、孫歷生先生、張淑霞女士、張冬梅女士、林珊珊小姐等。
 
 
getImage (1).jpg
 
孫霖
2012年6月18日於北京香山溢芳軒
 
作品評價
一向非常喜歡葛吉夫的教導,可惜有關著作都比較艱澀難懂。這本《生命的真相》用簡單易懂、通俗的語言闡述葛吉夫的教誨,讀來令人欣喜。發展覺知和覺察能力是靈性成長最重要的修持,本書有極為明確的闡釋,為在靈脩路上摸索前進的我們提供了一盞明燈。
——身心靈作家 張德芬
葛吉夫正好給予我們一個重新認識自己的契機,指引我們走向一條正確的心靈道路。他的道路龐大精深,融合多方關懷及多方學問,看似古老卻處處顯露新意,且對現今世界有極為獨特而慈悲的見解。
——臺灣著名舞臺劇導演 賴聲川
《生命的真相》是一本指南,它可以引領我們到達以客觀意識為終點的進化之路上難以企及的境界。珍妮·迪·薩爾斯曼的文字直接而一矢中的,以最簡潔的文字為走在通往真相的道路上的讀者提供幫助。這本個人筆記中的每一頁上都閃耀著智慧,讀起來就像是在跟隨一位大成就者的足跡,每一步都有新發現。
——加拿大資深第四道修習者 甘傑克
一向非常喜歡葛吉夫的教導,可惜有關著作都比較艱澀難懂。這本《生命的真相》用簡單易懂、通俗的語言闡述葛吉夫的教誨,讀來令人欣喜。發展覺知和覺察能力是靈性成長最重要的修持,本書有極為明確的闡釋,為在靈脩路上摸索前進的我們提供了一盞明燈。
——身心靈作家 張德芬
葛吉夫正好給予我們一個重新認識自己的契機,指引我們走向一條正確的心靈道路。他的道路龐大精深,融合多方關懷及多方學問,看似古老卻處處顯露新意,且對現今世界有極為獨特而慈悲的見解。
——臺灣著名舞臺劇導演 賴聲川
《生命的真相》是一本指南,它可以引領我們到達以客觀意識為終點的進化之路上難以企及的境界。珍妮·迪·薩爾斯曼的文字直接而一矢中的,以最簡潔的文字為走在通往真相的道路上的讀者提供幫助。這本個人筆記中的每一頁上都閃耀著智慧,讀起來就像是在跟隨一位大成就者的足跡,每一步都有新發現。
——加拿大資深第四道修習者 甘傑克
 
作者簡介
作者:(瑞士)珍妮·迪·薩爾斯曼(Jeanne de Salzmann)譯者:孫霖
珍妮·迪·薩爾斯曼(Jeanne de Salzmann),1889年生於法國的蘭斯,在瑞士的日內瓦被撫養大。她於1911年嫁給俄國著名的畫家亞歷山大·迪·薩爾斯曼,並隨他返回他位於南俄羅斯高加索山區第比利斯市的家鄉居住。她於1911年在第比利斯遇到葛吉夫後開始全身心地投入他的工作,並且在此後直到葛吉夫在巴黎去世的30年間與葛吉夫保持著緊密的關係。在去世前,葛吉夫要求薩爾斯曼夫人要“活過100歲”,以便能夠讓他的教學落地生根。葛吉夫把所有與他的著作以及被稱為“律動”的舞蹈練習相關的權利都留給了薩爾斯曼夫人。在此後的40年間,薩爾斯曼夫人主持完成了葛吉夫著作的出版以及律動的儲存工作,並且在巴黎、紐約、倫敦以及委內瑞拉的加拉加斯建立了實踐葛吉夫教導的中心。薩爾斯曼夫人於1990年在巴黎去世,享年101歲。
孫霖,從1998年開始修習第四道至今,曾經遠赴英國和美國參與第四道的修習,翻譯和組織引進多本與第四道相關的書籍。現從事心理諮詢工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里拉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