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249764.jpg

▲德國知名大腦權威、神經學家傑哈德‧羅斯(Gerhard Roth)表示,大腦前額葉的生理缺陷,可能是導致人個性與暴力傾向的關鍵。(圖/取自每日郵報)

華人健康網 記者羅詩樺/編譯

 

人性是真的本善嗎?亦或人性的善惡其實先天就有差別?德國知名大腦權威、神經學家傑哈德‧羅斯(Gerhard Roth)在多年的研究結果中發現人類大腦中真的有塊區域與犯罪行為、殘暴思維有關,若能及早發現,就能提早避免未來可能的犯罪事件。

 

再者,從X光片中可看出罪犯腦部前額葉的部份幾有明顯缺陷,他稱為「黑暗區塊」(Dark Patch),呈現黑壓壓的一片;因此推論罪犯在基因中就已有暴力傾向與犯罪基因存在,而若天生大腦就有此缺陷的年輕人,未來有約66%的機率會成為罪犯。

59490005sr2081971930.jpg

 

此外專家也表示,意外受傷對腦部造成重創,也是讓一個人行為變乖戾、個性變殘暴的可能因素,過去就有發現腦部出現腫瘤或經歷創傷後,個性大變、出現暴力傾向,等到腫瘤切除或是創傷復元後,個性又再度變回原本的案例。

 

 

羅斯博士的研究提出了一項值得探討的問題,也就是人類的善惡極有可能是與生俱來的本質,此外,他也將罪犯分成3種類別,第1種為心理上原本健全,但是受到周遭環境影響,例如生長在價值觀錯亂、偏差的環境中,第2種為精神上有問題、心理不健全的人,對外界充滿敵意、稍微惹到他就容易讓他犯下殺機;最後1種是純粹的心理變態,並舉希特勒、史達林為例子。


原文網址: 大腦藏黑暗區塊 暴力傾向關鍵 | ETtoday健康雲 | ETtoday新聞雲 https://health.ettoday.net/news/163121#ixzz77lUcoPdB
Follow us: @ETtodaynet on Twitter | ETtoday on Facebook


資料來源:華人健康網 http://www.top1health.com/

 

rhx192bli5mwxfpinkae8gla7xydwe (1).jpg

圖一、大腦內部結構簡圖

英國《每日郵報》日前報導,德國不來梅(Bremen)大學的研究科學家傑哈德‧羅斯受政府之命研究暴力犯罪多年,在他的研究中將許多殺人犯、強暴犯列為實驗對象,首先,在他們面前播放殘忍、血腥的影片畫面,觀察其腦電波變化,發現大多數人在觀看時會產生的悲傷、同理心、同情反應,這些罪犯的腦部都不會出現類似變化。

思覺失調症可以從外在行為得知,那麼其他心理變態以及連續殺人犯該怎麼辨別?心理測驗嗎?還是測謊?

知名電影《沉默的羔羊》中,連續殺人犯漢尼拔斥責美國聯邦調查局探員史特林竟然試圖用紙筆測驗來分析他,直接說那是「笨拙無用的小玩意兒」(blunt little tool)。這句話不無道理,像這種紙筆的心理測驗對漢尼拔而言是無用的,因為根本無法預知心理變態的人的心智。畢竟我們都知道心理變態的人可能說謊,所以,你要怎麼相信他們在這種問卷調查中實話實說呢?

但是,現今我們有大腦造影技術(Brain Imaging Techniques)來分辨真話和謊話,只要說謊,前額葉會活化。如今有了大腦造影以及核磁共振儀等技術,可輔助我們針對大腦生理構造上的檢視,提供視覺的證據,也影響了未來對犯罪學的研究以及進入到法院的審判佐證、自由意志、罪與罰的審視。

另一方面,性格衝動者的前額葉皮質常伴有功能障礙,性慾過度和暴躁的人則可能出現杏仁核(Amygdaloid)功能障礙。杏仁核損傷的人常常在情緒性記憶、性慾和社交行為上出現問題。而扣帶迴(cingulate cortex)存在功能障礙的人,則會在情緒調控和行為控制上出現問題。暴力犯的前額葉皮質和邊緣系統活化不一致,而專家也曾發現謀殺犯的角迴(註)功能不健全。

註釋:角迴(Angular gyrus)是大腦最晚發展的地方之一,掌管閱讀和算術。

IMG_6844.GIF

其他反社會人格的研究也發現他們的後扣帶迴(posterior cingulate)、杏仁核、海馬迴(Hippocampus)可能出現異常。尤其是心理變態者、行為偏差的青少年和有攻擊性的病人,其後扣帶迴功能不彰。因為這個部位與情緒記憶的提取和情緒經驗有關。對自我反思及了解自己行為對別人的影響也有關聯,因此這可能是精神病患無法了解他的行為會傷害別人的原因,也是為什麼他會很自私、不替別人著想,既有反社會行為又不能接受因而產生的後果。

而在眾多研究結果裡,腦科學專家認為「前額葉皮質」(prefrontal cortex, PFC)是最基本的關鍵。前額葉皮質是潛在調節和控制情緒和行為上的關鍵腦區。

為什麼前額葉皮質是關鍵呢?這要從不同的層次來回答:

  1. 情緒層次:大腦前額葉皮質是大腦最後成長的部分,讓我們得以控制情緒。有如一輛車的剎車器。前額葉皮質的低功能,會造成演化上失去比較原始的情緒(如:憤怒)的控制。
  2. 行為層次:前額葉皮質的受損會有尋求冒險、不負責任、破壞規則等行為出現,而這些行為和暴力行為只有一步之遙。
  3. 人格層次:前額葉皮質受損會導致很大的人格改變,包括衝動、失去自我控制、無法調控行為,不當行為出現時也無法抑制。
  4. 社交層次:前額葉皮質受損的人行為幼稚、不成熟、不含蓄、粗魯、無禮。對社會情境的判斷不準確。從這裡我們可以想像得到,缺乏社交技術的人當然會在社交場合舉止不恰當,在與人交際時得罪人,所以交不到朋友。
  5. 認知層次:前額葉受損會失去認知彈性,導致無法解決問題。這種認知的無彈性,會導致在學校學習失敗、失業,在經濟上處於劣勢地位。沒有一份正當的工作,很容易走上犯罪和暴力。 

所以不只是一層的分析,而是五種層次讓我們預期大腦前額葉功能不良的人,可能出現暴力行為。

hefxozkmg05yorbw9yqgn5ka8qkqly.jpg

圖二、大腦的正子斷層掃描俯視圖,衝動型殺人犯的前額葉皮質活化量偏低(左:正常人,右:巴士坦曼提(Antonio Bustamante)。)

在圖二裡,右邊是殺人犯巴士坦曼提(Antonio Bustamante)的大腦影像。巴士坦曼提在20歲時前腦曾被鐵橇所傷,至此人格大變,從一名有禮貌的年輕人變成衝動、情緒不穩定、離經叛道的流氓。偷竊、強盜、吸毒,最後殺了一名沒有自衛能力的老人。相較於左邊正常人的大腦上方的前額葉皮質是紅色的,巴士坦曼提是呈現綠色,顯示大腦功能的差異。

大腦顳葉的前方則是杏仁核,有些精神病患者由於杏仁核的功能出問題,讓他們不懂得受害者的臉部表情,也無法對其產生同情。1966年,美國第一起隨機槍擊事件兇手,查爾斯.惠特曼(Charles Whitman)在殺害自己的妻子和母親後,又在德州大學殺害了14人、31人受傷。後來的診斷發現,他的大腦顳葉中長了個腫瘤壓迫到杏仁核。不禁讓人想到,在公共場合突然開槍掃射的人當中,有多少是有腦部疾病的呢?

暴力犯不只背側和腹側的前額葉皮質可能失去功能,杏仁核、海馬迴、角迴和顳葉也都有可能出現問題。如果是智慧型謀殺犯,前額葉皮質沒有喪失功能,但邊緣系統卻可能活化得像沸騰的爐子。使得他們不但仔細計畫殺人行為,還用上最暴力、殘忍的手段。

 

swosf9oxrrmm1l96viz5rf4aniiayo.jpg

圖三 大腦的正子斷層掃描俯視圖© Adrian Raine(左:正常人,中:連續謀殺犯,右:謀殺犯。)

蘭迪.卡夫特(Randy Kraft),1945年生,是個從外表看不出異狀的人。他是個電腦顧問,智商有129,有備受尊敬的父母、老么,在中產階級家庭長大。長相討人喜歡的他,如果沒有穿著囚衣和告示牌,你會認為他是位友善的鄰居伯伯,但是他會在晚上跟他的謀殺對象(全是男人或男孩)一起喝啤酒、兜風,並且在酒中下藥並殺害,最後把他們的屍體扔出車外。事後還詳盡記錄和編號被害者的狀況。總共有六十四人被殺害,所以被稱為「高速公路殺手」(Freeway Killer)。後來因為一次非法變換車道,被警察攔下來後從此告別犯罪生涯。如果不是警察攔下車來,發現副駕駛座有一位半裸男屍的話,說不定這位說話輕聲細語、態度溫和、工作勤奮的電腦顧問,現在還在殺人。

圖三正中間的正是卡夫特的大腦,可以很清楚看到連續殺人犯的前額葉皮質不但沒有失功能,反而很明亮,這代表他有縝密的計畫能力,也可調控自己的情緒,並維持注意力在既定的目標。連續謀殺犯讓我們證明了前額葉功能缺失就導致計畫能力低落這個事實。最特別的一點是,跟左邊的正常人大腦相比,中間的視丘(thalamus)非常活化,視丘也稱為丘腦,除了嗅覺之外,所有的「感覺器官訊息」,都必須經由它,才能進入大腦各個相關區域的皮質層,所以號稱「通往大腦之門」。但在右邊的謀殺犯完全看不到這樣的變化。

卡夫特是個攻擊者,他詳細計畫每一步行動,迷昏受害者、性侵、然後冷漠地殺人滅口,就像電腦專家一樣有邏輯性,精算過且善於找出問題並解決。恰恰跟右邊反應才動手的謀殺犯有很大的差別。

mlzw8xo226s91hpjgosw2wogis78q3.jpg

MRI大腦剖面圖© Adrian Raine(左:正常的大腦,右:透明隔腔)

蓋瑞從小被母親拋棄,直到12歲才見到父親一面。在他第一次以少年犯名義被逮捕之前,他已經住過50個寄養家庭。如果從依附關係來看的話,這樣的生活已漸漸走向無愛心理病態的道路。

他兒童時期極度營養不良,而這樣的營養不良是反社會行為的一個重要因素。即使在學校中,他也曾被同學打到昏迷,醫師診斷他有輕微的大腦失能。這讓我們看到一些罪犯相似的地方。除了後天社會因素上的不利、母親的忽略與排斥,還有不穩定的家庭。

很多文獻提到生理上的影響,但是筆者認為環境的影響也非常巨大。在目前已知的研究當中,發現幾個可能的風險因子,包括:低心跳率、膚電反應不敏感、分娩併發症、腦傷、母親懷孕時抽菸、喝酒。母親如果在懷孕時抽菸,她的孩子成為成人暴力犯的機率可能高出三倍。難產也是另一個危險因子,懷孕時營養不良更會讓這樣的孩子成年後增加成為反社會人格症的機率。心跳率則是另一個因子,但沒有顯示出因果關係,目前還不能斬釘截鐵的說只要是心跳率低的孩子,長大後會變成不良少年,而是眾多罪犯和暴力行為者的心跳率都偏低。

而在腦神經學上,有種叫做「透明隔腔」(Cavum Septum Pellucidum)的狀況。如圖所示,原本每個人都有兩片形狀像圓弧穹窿,在大腦的正中央,是個充滿脊髓液的地方。右邊那張可以看到比左邊多了一個洞。當懷孕4到6個月時,大腦快速發展,邊緣系統及中腦的一些結構,例如:海馬迴、杏仁核、隔膜和胼胝體,就會壓縮這個小洞直到併攏為止。但如果發展不正常,這中間的洞會存在著,也才有這樣的「透明隔腔」名詞出現。而這類有小洞的人,在心理病態以及反社會人格的量表當中有著顯著性的高分,也更多暴力行為。

專家不知道用什麼因素來解釋邊緣系統的不正常發展,導致「透明隔腔」沒有密合。但是專家知道和母親懷孕時酗酒有關係。所以雖然神經發展不正常聽起來像是基因決定論,但其實和環境因素(如懷孕狀態)也有相當大的關連。

rjjwmb9d4nh459m4utfuqheuruxqyj.jpg

同為三歲小孩,關愛與忽略的大腦結構差異圖

美國德州兒童醫院教授佩里(Bruce Perry)分享上面這張2位3歲兒童的腦掃描照片,左邊是受到家人悉心照顧,右邊則是被疏忽照顧的孤兒,兩人的腦掃描結果出現明顯差異。這些照片提供了一個強而有力的證據,證明兒童受虐或遭受冷落會影響其大腦結構。雖然兩位年紀相同,但其中一人的腦部明顯大得多。除了腦部大小不同,腦部構造亦有差異。疏於照顧、感知不足(sensory deprivation)的孤兒,對於聲音、氣味或觸碰的經驗都缺乏,使得他中間的腦室明顯較大,大腦皮質也因萎縮出現更多皺摺。

當然,照顧者的忽略不會是暴力唯一的成因,例如性虐待就是如此。也有些家庭良好,但無法逆轉生物上的暴力傾向。父親和同儕也在青少年的犯罪上扮演重要角色。但是孩子正常發展最關鍵的部分,無疑還是「照顧者的關愛」。當照顧者的愛演變成厭惡或忽略時,就可能看到走上像蓋瑞(按:請見延伸閱讀)那樣的殺人之路。

190828-金魚腦_記憶 (1).png

如何預防和改善?

說到底,該怎麼預防犯罪?如何改善這類人的狀況呢?

除了已知的藥物治療以及公共衛生環境的維護之外,營養充足都是選項之一。那麼,有沒有可能不需要使用藥物或任何侵入性的治療方式呢?

很多文獻提到的靜坐和正念訓練,這項方法可以幫助我們永久改變大腦,不需要服藥或其他侵入性治療,用心智去超越物質。正念的練習不但能改變大腦的功能,同時也會改變大腦的結構。靜坐的相關文獻提到,靜坐可以強化左額葉的活化,有助於降低焦慮,同時增加額葉皮質的厚度,強化大腦中掌管道德決策、注意力、學習和記憶的諸多地方。

《第七感》作者──丹尼爾.席格有講到一件案例。一位高中二年級的強納森,罹患重度憂鬱,會莫名爆發淚水和無法控制的憤怒、失眠、煩躁以及胃口下降等。強納森也承認有時會有無望和絕望,並伴隨著自殺念頭。作者就請強納森的父親一起晤談,並講解前額葉功能,介紹正念的訓練。

作者告訴強納森必須有固定的運動、良好的飲食跟充足的睡眠,才能打好增強神經可塑性所需的基礎。避免攝入過多糖分和刺激性食物,有助於減少情緒波波動。並教導強納森每天要固定靜坐冥想和正念呼吸。除了跟作者晤談之外,強納森也同意寫日記,記錄他心情的變化、正念練習以及運動。這也提供一種學習觀察自己內在與外在經驗的機會,也進一步反思。後來還教導強納森進入步行冥想,將注意力集中在腳底和小腿,當妄念起來之後要練習重新聚焦。

當然中間有所挫折,但強納森在家輪流練習做呼吸認知、身體掃描和步行冥想。經過每週兩次的晤談,和基本天天要做的認知練習和運動後,強納森能夠集中注意力和整合認知。經過半年的練習後,強納森的情緒騷動似乎都消除了,作者在晤談中感覺他比較自在、清明和輕鬆,也對自己比較有自信。後續追蹤也相當好,強納森繼續念大學,主修電影和心理學。在家的情緒很穩定,那種像波濤洶湧的感覺再也沒有復發過。

最後,要特別提到2位腦科學專家──詹姆斯.法隆(Janes Fallon)和艾德里安.芮恩(Adrian Raine)。這兩位研究犯罪和心理變態的腦科學專家都很特別,他們自己的腦造影就像罪犯一樣。也就是說,他們的大腦功能和犯罪者一樣。但是,他們卻沒有犯罪,照常生活。

這提醒我們一件事情,正常的人都可能有不正常的大腦掃描圖像,反過來說,很可能有不正常的兇嫌卻有著正常的大腦功能。我們不能光拿大腦影像圖這種高科技工具就說誰正常或是連續殺人犯。不過,我們的確可以從中得到重要的線索,藉以得知大腦什麼地方失功能時會引發暴力。

話說回來,詹姆斯.法隆(Janes Fallon)和艾德里安.芮恩(Adrian Raine),他們2位專家都強調真正優良的教養可以戰勝先天不足的基因。也可透過環境、後天、社會等因素去改善,再給予那些容易受到影響的孩子一些愛。而且,及早介入,越早越好。提供可能會有迷途孩子的父母健康常識、教育和支持,可以逆轉後來青春期的問題,讓孩子不至於變成未來的暴力犯。

這篇文章只打開一點點大腦的奧秘,真心希望社會上的分屍暴力犯罪不再發生。很多殺人案件背後其實涵括很多層面,不只是教育,還包括像心理衛生、給孕婦和孩子比較好的營養和衛教、照顧弱勢的孩子和較豐富的營養午餐、注意公共衛生和環境、加強父母的教養技術、找出有行為偏差的孩子、給予良好的介入治療等。以上都不難做到。這些事情的確都要花大筆的經費,但,有什麼比事前預防來得重要呢?希望我們能越接近暴力的成因,衷心期盼我們的世界更好,也給下一代更好的成長環境。

以上資料來源網址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03121暴力犯罪的腦科學(上,下):連續殺人犯的大腦有什麼不一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里拉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