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3-shutterstock_246432538.jpg

 

 

來源開森心理(ID:kaisenxinli)網路轉貼文章

 

相信嗎?

 

這個世界上真的有人—沒、良、心!

 

人到中年,經歷了一些人和事,跟來訪者和身邊的人交流,也會聽到很多光怪陸離的故事,自然會有些困惑:

 

為什麼他可以如此不顧別人的感受?

 

為什麼他此刻表現得如此善解人意,換一個身份之後卻如此絕情?

 

為什麼……

 

一次偶然的機會,看了一本關於「無良症的書。

 

一口氣讀下來,有醍醐灌頂的感覺,一些長期困惑的問題感覺找到了答案。

 

同時,也倒吸一口涼氣:原來,這世界上真有種病,叫做無良症」,真有種人,沒良心

 

 

 

 01 什麼是「無良症」

 

在討論「無良」之前,先搞清楚「良知」是什麼。

 

孟子曰:「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

 

良知就是良好的認知,是一種建立在情感依附上的義務感,它會激勵我們做出看似不符合理性的判斷、甚至有損自我的決定。良知是全體社會成員經過成千上萬年的發展總結出來的,已經深入集體潛意識,無需教授即可獲得。良知控制著我們不去做一些錯誤的事情,給我們制定行為規則,一旦違反了這些規則,就會受到情感懲罰,這個情感懲罰,我們叫罪惡感。

 

無良症,又稱反社會人格,是一種無法矯正的性格缺陷,是生理缺陷造成的。無良症患者感覺不到人們普遍具有的情感感受。面對情感問題時,他們大腦被啟用的部位和普通人大腦被啟用的部位不一樣,他們被啟用的是普通人做數學題時的區域。

 

他們的心理構造與正常人不同,少一根弦—不會自我約束,不會愧疚,不會心有不安。換句話說,這種人不懂何為情感。他們即使做了壞事被抓到,也只是感覺自己遭受了表面上的懲罰,內心絲毫感覺不到傷害別人所遭受的痛苦。

 

他們會很殘忍地傷害小動物,而且當成一種樂趣,也會無限度地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不停地索取而不自知。

 

當他們被懲罰、被對方反擊的時候,只會覺得:嗯,有意思,碰上了一道有挑戰性的數學題。不管用什麼方法,都要挑戰成功,威脅、恐嚇不行的話,即使痛哭流涕、跪地求饒也要達成自己的目標,掌握控制權。

 

正常人看他們為人處事時,經常有的感受是:

 

呀,真做得出!

 

天啦,怎麼下得了手!

 

不會吧,難道他不會內疚、不會難過嗎?

 

對,無良症患者確實做得出、下得了手,也不懂得內疚、難過是怎麼一回事!

 

 

 

 02 無良症有哪些特徵

 

美國心理學家瑪莎·斯托特博士說:

 

我聽病人訴說反社會人格者如何侵犯、毀掉他們生活的故事已經聽了快25年了,而當他們問我‘要如何分辨什麼人可以信任時,我的答案經常會讓他們大吃一驚。他們很自然會期待我跟他們描述,這些人邪惡的行為細節、肢體語言或是言辭恫嚇。但我跟他們說這些特徵都不可靠,最可靠的特徵是他們「裝可憐」的戲碼。與我們想象的相反,沒有道德的人最普遍的行為並不是讓我們感到恐懼,而是要博得我們的同情。

 

無良症患者有很多,在崇尚商業文明、強調個性的西方歐美社會,無良症在人群中的比例高達4%,要知道精神病患者的比例才1%。也就是說,在25個人之中,就有一個人是無良症患者。當然,生活在東方世界的我們要幸運些,這個比例只有1%,因為東方是農耕文明,而農耕文明強調合作,幾千年的歷史文化、社會形態決定了人們的生活方式更加註重跟外界的連結和互動,社會成員對個性重要性的強調也沒有西方社會強。

 

心理學家在研究大量樣本之後,總結出了無良人士的重要特徵:

 

(1)無法遵守社會規章制度。

 

(2)習慣欺騙和操控他人。

 

(3)做事衝動,並且根本不會做出計劃安排。

 

(4)易怒,並且時常保持攻擊性。

 

(5)從來不顧忌別人的安危與健康。

 

(6)不負責任。

 

(7)在傷害他人以後沒有愧疚感,並且毫無悔意。

 

以上特徵中具備3個,在臨床上就會被認定為無良症患者。

 

 

無良者並不會帶著一副罪犯的猙獰面目,讓人能輕易辨識、加以提防;相反,這些人自小開始隱藏內心深處想控制他人和不認輸的真實性格,並且對外展現出迷人的個人形象,因此,大眾往往臣服在這些人熱情、複雜和性感的魅力之下,最後被弄得遍體鱗傷。

 

赫維·克列萊在其1941年出版的經典教科書《精神健全的面具》中,對精神病態作出瞭如下指控:對精神病態者來說,美、醜(除了外表那種)、善、惡、愛、恐怖與幽默都沒有實質意義,也無法打動他。無良症其實就是一種精神病的病態。不同的是,這種病的掩蓋性比較強。

 

無良症患者對刺激的需求比正常人更大,這導致他們經常在社交、身體、經濟或法律方面冒險。他們能夠誘使別人和他們一起去冒險,而且他們還以擅長撒謊、騙人以及利用朋友著稱。對於給朋友造成的麻煩,他們只會從個人利益和慾望滿足的角度考慮收益,永遠都不認為他們必須對自己惹出來的麻煩負責,也不會對「朋友」因為他陷入困境而感到不安。

 

此外,無良症患者或許會說自己很有感情,表現出「情商」非常高的一面,但實質上是「麻木、不仁」,所有的高情商表現都是他的「數學大腦」在以自己的利益最大化為目標進行計算後,採取的「類正常人」行為—不帶情感。

 

他們毫無同情心,也沒有興趣跟配偶談情說愛。一旦深入瞭解,我們就會發現婚姻對於他們來說就是價值交換,可以完全沒有愛情基礎,所以幾乎都是或草草結束或表面維持。而且,就算無良症患者認為配偶有價值,那也是因為他們把配偶當做個人財產,一旦失去了這一財產,他們會因為失去控制權而憤怒,但從來不會感到難過。

 

 

03 無良症是怎麼形成的

 

最新的生命科學研究表明,精神類疾病跟遺傳基因有關,無良症也不例外。比如,暴力犯罪的基因就有40%的遺傳可能性。動物和人體實驗顯示,攻擊行為與中樞五羥色胺功能呈負相關,即中樞五羥色胺功能不足是攻擊行為的生物學基礎。有研究認為,五羥色胺系統可能是通過五羥色胺1A受體或1B受體來調節攻擊行為。

 

拋開生理基礎不談,良知是需要被訓練、被感染、被強化的。如果良知被隔離久了,一直不被激發,不被迴應,人大腦的生理結構就會發生變化。當發展到不可逆轉的狀態,他們感受不到別人的感受,也就不可能擁有“良知”了。換句話說,人如果一直浸泡在無法感受、訓練良知的環境中,時間久了,一些無良行為就會習慣成自然。

 

大量的調查研究標明,很多無良症患者都有一個不太幸福的童年,他們的父母(或養育者)給予了不當的養育方式,或者他們從小就遭遇了重大的創傷等。比如《紅樓夢》中的薛蟠,幼年喪父,寡母又縱容溺愛,5歲就性情奢侈、言語傲慢。後來為所欲為,糾纏秦鍾,霸佔女子,打死百姓而不知有愧,做下了很多離譜的事。

 

除了生理和成長環境的因素,時代本身的荒誕也會把好人變成壞人,比如饑荒、災難或者慘無人道的戰爭等。

 

 

 04 如何識別和應對無良症患者

 

現實中的無良症患者並不能簡單識別出來,因為無良症通常跟表演型人格重疊。在人群中,他們一般自我感覺良好,甚至自信、自戀爆棚,不會覺得自己的行為有問題,也不會內疚、抑鬱,所以,不會主動向醫生、諮詢師求助,被治癒的可能性也就降低了。

 

初步接觸無良症患者,我們會覺得其情商偏高,因為他們可以準確地判斷人的性格型別:哪些是容易被搞定的老實人,哪些是難纏的人精,進而採取相應的對策。

 

在事業上,無良症患者有可能取得很高的成就,甚至成為醫生、律師、教師等各個行業的精英。所以,不深入瞭解,我們無法從社會地位、職業、家庭等方面去判斷一個人是不是無良症患者。

 

好在心理學家總結出了幾條識別無良症的經驗,也從無數被無良症折磨的人們身上總結出了應對無良症者的辦法:

 

(1)堅持事不過三的原則:堅決不能原諒以同樣的方式傷害自己3次的人。

 

(2)不要被對方的權威、地位、職業光環所影響,要有自己的判斷力。

 

(3)提防馬屁精:一個人如果可以奴顏婢膝地討好你,勢必也能毫不留情地傷害你。

 

(4)在力量不對等的情況下,不要與他們戰鬥,你不會贏的,因為你沒有他們「狠」。

       為了安全起見,也不要試圖去報仇,最好嚥下他們對你的傷害,趕緊離開。

 

(5)不要讓自己被無良症患者所利用,如果被吸住無法掙脫,你會被他們「榨乾」。

 

(6)好好過自己的日子,就是對傷害過你的無良症患者最好的報復。

 

 

 

2018年7月份提供的個案及工作坊服務項目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里拉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