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iry-dreams-daydreaming-19380375-500-389.jpg

 

原創 2018-01-27 點亮生活的那束光 拾遺

 

心   裡   有   束   光    ·    眼   裡   有   片   海

 

為什麼好人做一點“壞事”就會被人說成道貌岸然,而壞人做一點“好事”就是良心發現?

 

01

 

昨天,一則新聞讓我打了個寒顫:

 

一位叫“多寶”的網友為朋友打抱不平:

 

他的好朋友方超,雖然只是普通工薪階層,卻一直堅持資助幾個貧困學生上學,一資助就是9年。但最近,方超突然被查出肝癌,家庭經濟便一下緊張起來,再加上忙著做手術和化療,就中斷了4個月捐助。他為此很愧疚,便拜託好友多寶接手捐助。

 

於是,多寶接通了貧困學生家長的電話,想說明方超現狀以及自己接手捐助的事情,可還沒說幾句,就遭到劈頭蓋臉的責問:“現在什麼情況我不想知道,我已經幾個月沒收到錢啦!你們到底還給不給!我們是要靠你們走出大山的,你懂不?”

 

多寶想解釋這個事情的原委時,卻遭到對方斥責:“你們就是騙子。”聽到這話,多寶心就寒了:“方超資助了他家9年,到頭來卻被說成騙子。”

 

歌手叢飛曾遭遇著名的“白眼狼”事件

 

02

 

這件事,讓我想起了兩個段子。

 

第一個:

 

甲不喜歡吃雞蛋,每次發了雞蛋都給乙吃。剛開始,乙很感謝,但久而久之便習慣了。習慣了,便理所當然。有一天,甲將雞蛋給了丙,乙心裡就不爽了,她忘了這雞蛋本來就是甲的,甲想給誰都可以。他與甲大吵一架,從此絕交。

 

第二個:

 

一個乞丐到一戶人家乞討,一位年輕男子給了他十塊錢,第二天乞丐又去,那位男子又給了他十塊錢,就這樣,持續了兩年。第三年,乞丐再去乞討時,那位男子只給了他五塊錢。十天後,乞丐終於忍不住問:“你以前給十塊,為什麼現在只給五塊?”

 

那位男子說:“因為我結婚啦!”乞丐大怒,啪地一巴掌打過去:“他媽的,你竟然拿我的錢去養你老婆。”那位貧困學生家長,是不是像極了這個“乞丐”和“乙”?

 

03

 

再說說去年10月8日發生的一件事情:

 

這天早上凌晨三點,有三個“慣偷”從網咖出來,身上只剩下5毛錢。於是便開始搜尋車輛作案。終於,他們發現了一輛沒上鎖的車,於是開啟車門偷走了3000元現金。三人偷錢後走到上塘河附近時,突然聽到有人大叫“救命”,於是三人跳下河,救起一位落水姑娘。但第二天,三人因盜竊而被警方拘捕。

 

於是,很多網友說:“小偷還是有良心,算了吧。”

 

“這樣的小偷,也是好小偷。”大家紛紛為小偷說話,希望他們免於懲罰,而忘記了他們以前犯下的種種惡跡。

 

04

 

我為什麼要講這幾個故事呢?是因為我們生活中一直存在一種現象:好人只要做了一件“壞事(錯事)”,就會遭到我們無盡的唾罵,我們不僅對他以往做的好事視而不見,還認為他原來做的好事都是有預謀的。相反,一個壞人若做了一件好事,我們往往就會對之讚揚千遍,不僅看不到他以前的斑斑劣跡,還認為他的本質一直都不壞。

 

民間有句俗語總結得特別好——烈女失貞,不如老妓從良。一個烈性的良家女子,因為偶然事件失去貞操,就會被別人大罵為“蕩婦”“賤貨”。而一個放蕩的妓女,就因為晚年不賣淫了,大家都誇她“真難得”“有志氣”。

 

洪應明在《菜根譚》裡說:“聲妓晚景從良,一世之煙花無礙;貞婦白頭失守,半生之清苦俱非。”

 

05

 

為什麼好人做一件壞事(錯事)就被全盤否定,而壞人做一點好事就是良心發現呢?我講完兩個“效應”你就明白了。

 

第一個:損失憎惡效應。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卡尼曼,曾做過一個著名實驗,他對一群實驗物件說:“向上丟擲一枚硬幣,落地正面,你就贏100美元;落地背面,你就輸100美元。”你會參加這個賭局嗎?

 

大部分實驗物件選擇了拒絕——對他們來說,失去100美元的恐懼,遠比得到100美元的慾望要強烈得多。

 

接著,卡尼曼改變了實驗方法,他先給每個人發500美元,然後說:“你現在面臨兩個選擇。一個是:立馬退給我250美元。

一個是:拋硬幣,正面朝上,這500美元全還我;背面朝上,你不用退任何錢。”

 

結果大多數人都選擇了拋硬幣,為避免250美元損失,他們甘願冒險。

 

卡尼曼總結這個實驗時說:我們天生就對“損失”更加敏感,為了避免損失或找回損失,我們常常會失去理智和判斷。

 

那個貧困學生家長為什麼大罵方超為騙子?就是因為他一直習慣了“得到”,所以當他失去“已經習慣了的得到”時,就會因“損失”而產生“憎惡”心理。

 

06

 

第二個:期望管理效應。

 

損失憎惡效應發現了一個現象,就是在獲取和損失相同的價值的東西時,損失的痛苦要比獲得的快樂強烈十倍甚至幾十倍。

如果說做好事,價值輸出是+1,評價是+1。

 

那麼做壞事或錯事,價值輸出就是-10,評價是0。

 

因為最差評價就是0,做再多壞事的評價都是0。

 

好了,現在我們來看一個推演。村裡面有兩個年輕人,一個叫張三,一個叫李四。張三做了10件好事,他的價值輸出就是+10,評價是+10。

 

但他再做了一件壞事呢,價值輸出就是-10,評價是-10。他的總價值輸出變成了0,他所得到的評價也變成了0。

 

李四呢,做了10件壞事,他的價值輸出是-100,但評價是0。因為0就是最差評價了。但李四做了一件好事呢,他的價值輸出增加了+1,評價增加了+1。他的總價值輸出雖是-99,但他得到的評價卻變成了“0+1=1”。

 

這就是好人做一件壞事(錯事)就被否定,而壞人做一件好事就被欣賞的原因所在。

 

07

 

我為什麼要解剖這個事情呢?我想告訴大家幾個生活的哲學。

 

第一個:要做會“作惡”的好人。

 

“伸出你的貓爪”在天涯發帖訴苦:三年前,他們一家在城裡買了房,然後從農村搬到了城裡。當時,他媽媽的一個閨蜜,剛好和老公離了婚,沒地方住,於是貓爪一家就讓她暫住在老房子裡。這位閨蜜,不給房租就算了,一遇到房子裡的東西出了問題,她不僅不管,還讓貓爪出錢去修。

 

後來,貓爪媽媽得了癌症,急需用錢,便想把農村的房子賣了。結果,這閨蜜竟然不讓賣:“你賣了,我住哪兒啊。”在中國,做好人的成本是很高的,所以,千萬不要做老好人。“你每天都給一個人糖果,哪天不給了,他就會恨你。”

 

當然,我並非倡導大家不做好人,而是倡導要做會“作惡”的好人。什麼是會“作惡”的好人?就是要懂得有節制有拒絕的做好事,不要讓別人對你寄予過高的期望,更不要培養別人一直索取的習慣,不然你的生活成本會非常高昂。

 

08

 

第二個:不要對好人太惡。

 

1997年5月,聯合國祕書長安南訪問中國時,在《焦點訪談》上講了個故事:我上中學的時候,有一天,老師走進教室,拿出一張白紙,然後用筆在上面畫了一個黑點。老師問:“這是什麼?”

 

我們齊聲說:“一個黑點!”老師再問:“你們只看到一個黑點嗎?”我們回答:“對啊!”這時,老師說:“孩子們,你們不能這樣。這首先是一張白紙!”

 

同學們終於懂得了老師的意思:“不能因為一個黑點就看不見整張白紙,不能因為一兩個錯誤就徹底否定一個人。”“不要對好人太惡”包括兩層意思,一是我們要懂得寬容,不能因為一個好人偶爾做了錯事,就將他一棒子打入十八層地獄。

 

二是我們要懂得感恩,不能像那個貧困學生家長,把習慣索取當成理所當然。

 

要謹記一句話:別人幫你是情分,不幫你是本分。

 

劉鑫在微博慶祝

 

09

 

第三個:不要對惡人太善。

 

1月20日,劉鑫在微博晒公證書,稱“真相會遲到,但永不缺席”,還配文字說:美美的。看到她的這個慶祝,我想起了季羨林先生的一句話:

 

“我觀察了幾十年發現:壞人,同一切有毒的動植物一樣,是並不知道自己是壞人的,是毒物的。而且我還發現,壞人是不會改好的。

 

我講一件琢磨先生說過的事情:一個女生正在酒店打工,突然接到朋友電話,說帶她去致富。不用猜你也知道,就是搞傳銷。到了北海後她就被朋友關在房間裡,相當於抵押給了當地黑社會,然後,那個朋友獨自逃走了。

 

這女生說:我感覺自己必死無疑。各種僥倖,她竟然逃脫了。重生後,她說:“我死都不會原諒那個朋友。”回到上海,一個富二代愛上了這女生。

 

在一次聚會上,這女生又遇到了那個朋友。她一把鼻涕一把淚的請求原諒:“我父母病重,如果當時不離開,就見不到父母最後一面了。”這女生聽得潸然淚下,就原諒了她。

 

過了一個月,富二代對這女生說:“我們分手吧。”女生不明白:“為什麼?”富二代說:“我已經和你那個朋友同居了。”這女生坐在黃浦江邊,哭了整整一宿。

 

半年後,那個朋友又來找她:“我跟富二代分手了,他有很多女人,幸虧你沒跟他好。”言外之意就是:幸虧我幫了你,你才沒被他騙。因為對富二代的同仇敵愾,這女生又和那個朋友和好了。再後來,那個朋友要買一套房子,缺首付來找她幫忙,說自己無依無靠。

 

一把鼻涕一把淚,哭得黃浦江都漲水了。於是,這女生借給了她20萬。但從此,那個朋友就沒了音訊。我講這個故事就是想告訴大家一個道理:每個壞人都有自己的一套價值觀,在這個價值觀裡,他壞的邏輯是自洽的。所以千萬不要期待壞人會變好,

哪怕他偶爾做了一件好事。

 

當你遇到壞人、惡人和一直索取的人時,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他拉黑。

 

10

 

第四個:做事情的順序很重要。

 

講兩個段子。

 

第一個:

 

有人問牧師:“我可以在祈禱時抽菸嗎?”

 

牧師斷然說:“No。”

 

另一人問牧師:“我可以在抽菸時祈禱嗎?”

 

牧師回答:“當然,上帝鼓勵人們隨時隨地向他禱告!”

 

第二個:

 

一男人對美女說:“我想和你一起睡覺。”美女甩手就是一耳光:“流氓。”

 

另一男人對美女說:“我想和你一起起床。”美女羞澀地回答:“你好浪漫喲!”

 

我為什麼要講這兩個段子呢?因為做事情,順序太重要了。

 

先使“壞”再使“好”的效果,要好於先使“好”再使“壞”。

 

這就是為什麼很多領導表揚人時,總喜歡先抑後揚的原因所在。

 

前幾年,一位老闆很鬱悶:“今年效益不好,年終紅包發不了多少。”

 

他怕影響士氣,憂心忡忡。一位朋友給他出了個主意。於是他通過財務悄悄散佈訊息:

 

“今年效益不好,取消年終紅包。”

 

訊息一傳出,全廠黯然。臘月二十三,公司吃團年飯,他在吃飯時突然釋出好訊息:

 

“儘管今年效益不好,但考慮到大家的辛苦,公司還是決定每人發兩千紅包。”

 

現場,立馬掌聲雷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里拉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